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去年我在东北某市讲学之际,领导同志陪我上街观光并谈今后此城5~10年的规划,其中,要将城市的一半重新去改扩建。我看到那刚修几年的柏油马路,马路两旁中的许多住宅楼刚建好还不到4年。

我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:固定资产未满折旧期(即未收回成本,剩余价值未归零)就把它炸掉,你的财富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?他们回答:我们要的是GDP,GDP是增加了。

资产和财富应如何计算呢?

按经济学的原理,资产应分为“存量资产”和“增量资产”两项,而总资产是两项之和,并非只是一个GDP增量。

前不久看报道,说某地耗费1000多万刚建了所新学校,还未有使用,新的规划又来了,要重新炸掉去盖商品楼。那麽,这所新学校的使用价值为零,存量资产亦为零,损失了全部存量,其学校工程等同于一个“豆腐渣工程”。

一个存量资产,当折旧期未满时,仍有它的“剩余价值”。无端废掉剩余价值,就是财富和资产的减少。其新的增量资产虽然高,但是“虚”高,因为成本费用要增高,其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。

GDP是“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”,或者说是“所有生产者创造的增加值之和”。从一定意义上讲,它是对“增量”的一种计算。正如中央领导汪洋同志说的一段话(大意):建个桥是个GDP,拆了又是个GDP,再建个新的又是个GDP,但还是这座桥。你看,三个GDP上去了,而存量(资产)只有一个,前面的皆为零了,也不知前面的投资成本和剩余价值收回来了没有。

再举个例子:去年为“保八”,西南某省要上5~7条高速公路和3个水泥厂。由于水泥“产能过剩”,故我不赞同这一信贷项目。不久,xx行的一位相关领导来对我说:由于水泥的“运输半径”问题,在此省新建水泥厂是合算的。他说:由于公路和水泥厂两个项目都用本(银)行贷款,故他可以协调公路项目全部使用这3家(水泥厂)的水泥,这样,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就解决了。我只问了一句话,我问:“3年以后怎么办?”。为什么这么问呢?因为水泥厂的“投资回报率”是17%,也就是说要6年左右(甚至更长)的生产经营期才能收回投资成本,而高速公路的建设期只是3年左右,建成了就不用水泥了,那么,水泥没有了销路,后几年怎么去还贷呢?这时,这位领导回答说:“那我就管不了了”。

对于这个例子,我们再换个角度,以“运筹学”的理论来重新调配一下:即将3个水泥厂按工程需求压缩为2个厂;将“同时开工”的7条高速公路分轻重缓急调整为“先后上马”,使总工期延长至7年全部完成,此时银行贷款亦全部回来,这不就把银行、公路、水泥厂原来的“双损”工程变成了“双赢”的工程了吗!

但是,这一建议并未被重视,因为地方要的是GDP,近百亿的投入对当年的GDP将是个很大的翹动,至于分期建设虽能双赢,但对当年的GDP作用不大,故不予考虑。

这里,我再重申一下:看经济发展,绝不能只重视GDP,仅仅偏重GDP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一种误导。西方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向来要并重GDP、CPI、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这“四大经济参量”的变化和管理。另外,资产和财富要看“存量”和“增量”两个量,GDP只是个增量,而资产和财富是两个量的迭加。如果无端地一切要为“GDP增量”开路而不顾其它,那么,总资产和财富可能是一个量增一个量减,而并不是单纯GDP增量那么高,至少要打很大的折扣,或者说GDP的增加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。

这些年,我国大兴土木,大搞基建,成片拆迁重建,老的四合院炸掉,又重建新的“仿古”四合院。虽然GDP增量很大,但细想一下,很多远未到零资产的财富也都被毁掉了。而这些成本和代价又折算到新增量的成本中,抬高了物价催高了通胀,而这些又要让百姓去“买单”。这些成本、损失和代价,我们都考虑了吗?能否让我们的财富效益更高些,让我们的存量资产也保值、增值呢?

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建设规划,都是不大面积地摧毁老城,而是将新区建在老城四周,并按功能配套建设。这样,一来新区开发成本低,二来对老城的存量资产也能尽量保值增值,使其剩余价值和使用价值被充分利用,而使存量和增量的总合达到“最大化”。

GDP只是个增量,它不包括存量。用GDP来考核政绩,是个误区!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陆德

陆德

41篇文章 10年前更新

1942年6月生于延安,陆定一同志的长子。就读于哈军工和清华大学,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子技术专业。1967年至1973年,受“四人帮”迫害,被关押6年。曾任国家开发银行信息中心主任(局长)、金融机关党委委员。2002年6月,被国务院授予“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”。2006年2月,被授予“亚洲院士”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