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我不赞同当前一些主流学派认为今年不会出现“通胀”的分析。

年初,像国家统计局、中国社科院、发改委、央行等大多数权威机构和学者,都预测今年不会通胀,认为CPI在2.5%~3%之间。

而我认为CPI在下半年即会突破3%,甚至还可能提前出现。

什么是“通胀”?经济学的界定是CPI≥3%即为“通胀”,达到5%以上即为“恶性通胀”。我们应回到同一个学术界定标准来讨论通胀。所谓的“中国的承受能力”,则是另一码事。

关于通胀的原理和概念,我以前已专门讲过,这里不再重复。

我这次来讲如何估算CPI,它涉及到哪些主要要素。

首先看流动性,看货币供给量。因为它们是产生通胀的“必要条件”。

从1992年开始,央行每年增加纸币流通的速度都在23%左右,而经济增长速度却仅在9.8%左右。按照经济学所讲的通货膨胀含意,流通纸币的增加量超过实体价值的增加量,即为流通货币的膨胀。以上通胀率就在13%左右(注),以复数(1+13%)n计算,(n为年数),即6年左右就要翻一番。(注:实际每年我国广义货币的增量为GDP+CPI+3~5个百分点,是将通胀和余量都考虑在内)。从金融危机开始以来,我国M2的供应余额,已从2007年未的40.34万亿上升至2009年未的60.6万亿。短短两年时间,货币供应量即急增50%以上,给资产泡沫和通胀带来巨大压力。我们再“横向”比较,美国从2007年6月至2009年上半年,虽基础货币增发高达114%,但M2增幅仅达9%,而我国2009年上半年的“天量”信贷,M2增幅即高达28.46%,是美国的3倍多。故我国的通胀压力,比美国要大得多!

以上是引发通胀的“必要条件”。

下面再评价呈现通胀的“三大要素”,即需求拉动,成本推进和结构性引发的通胀压力。

一般来讲,测算CPI“同比”的数据,可以分解为去年的“翘尾因素”和今年的“新增涨价因素”两部分之和。

2010年的“翘尾因素”呈抛物线形,在2月份以后开始“起跳”,达到1%以上,到6~7月份峰值超过2%以上, 3~4季度逐渐回落,全年拉动CPI上涨1.5个百分点左右。

这也就是说,若今年新增的“涨价因素”超过1.5%,则2010年已经通货膨胀了。

“新涨价因素”,即为今年“三要素”的变化情况,故预测新涨价因素又可以转化为预测其“环比数据”来解决。

在分析CPI时,还有一点要强调,即我国在CPI的构成中,食品所占权重为第一权重,大致为34%左右。故我们又可将CPI“环比数据”的分析分解为“食品项目环比”和“非食品项目环比”来分析。

以上的分析,使我们明确了重点,抓住了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。

那么,我们来看:

在“成本推进”方面,由于在2010年PPI是上升趋势,它一方面受“翘尾因素”影响,另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大概率趋势,生产扩张,将引起大宗商品实际需求的上涨,而PPI领先CPI的上涨期为3~6个月,预测在CPI的八大指标中,多数指标都会上升。另外,农副产品的提价问题,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农业丰收故断定我国不会出现明显涨价,但我不同意此种分析。就农副产品而言,我认为今年的“猪周期”可能要再次推动物价上升,因为2009年我国的“猪粮比”已下降到7:1的低水平。而农产品价格,为提高农民收入,我预测今年国家也要向上调整粮价,再加上国际农产品价格,随着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,粮食的实际需求亦呈上升趋势。

在“成本推进”方面,涉及到当前强调是“结构调整”关键期,要预计到我国政府会对资源类价格进行改革的问题,即要对资源类价格进行调整。从“九五”期间我国提出“结构调整”以来,我国对资源价格的调整由于种种原因贻误了几次机遇,这次对水、电、煤、气、油等资源的价格调整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调整,是否又会半途而废呢?

另外,由于2010年面临世界经济的复苏阶段,对“输入型通胀”因素不可小视。

在“需求拉动”方面,要考虑“正”、“负”两个方面的影响。首先,“投资需求”和“最终需求”对物价上升的拉动作用很强。我国的社会消费总额这几年是平稳增长,变化幅度不会太大。当前我国面临“产能过剩”状态,如果今年的投资增幅亦出现下降(今年不可能再有10万亿的“天量”信贷),考虑到这两个因素的同时作用,则2010年的物价上涨趋势将可能被抑制(向下拉)。

同样,对于“进出口需求”方面,出口增强则会拉升总需求,推高物价;进口增加则会拉升输入型通胀。反之亦然。而多数机构预测今年我国进出口要上升10%以上的增幅,故它对物价是个上拉趋势。

本人认为,需求拉动中的“正”“负”作用相抵,“正”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相抵的“负”的拉动作用,物价还是个上升的趋势。

为何预计“正”作用大于“负”作用呢?因为物价不仅与需求是“正相关”关系,而且GDP与需求亦呈“正相关”关系 。若为了抑制物价就减小需求拉动,那么GDP也会要被拉下来的,这将是一种很无奈的抉择。

还有一个观点要提示大家:

传统的“通胀”观点是仅观察PPI、CPI两个参数对通胀的影响,而现代的观点,特别是面临“次贷危机”触发了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,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还要分析“资产价格(FPI)虚高对实体经济的渗透和影响”问题,它最终要影响到物价指数。这就涉及到我前面提到的流动性和资产泡沫问题。

综合以上分析,我以为今年我国必显通胀,其大趋势是CPI逐步走高,年中左右将要超过3%,可能还会提前,但全年还不至出现“恶性通胀”(即CPI≥5%)状况。

如果真如上述分析,那么一些权威机构对今年(特别是下半年)的经济分析,将需要去重新评估和调整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陆德

陆德

41篇文章 10年前更新

1942年6月生于延安,陆定一同志的长子。就读于哈军工和清华大学,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子技术专业。1967年至1973年,受“四人帮”迫害,被关押6年。曾任国家开发银行信息中心主任(局长)、金融机关党委委员。2002年6月,被国务院授予“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”。2006年2月,被授予“亚洲院士”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