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——《十二五规划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》论坛暨《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大典·国家卷》首发式大会.2011.3.28

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  亚洲院士  陆德

 

    一、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已“刻不容缓”

前不久,《两会》的召开给我们展示了“十二五规划”的宏伟蓝图,向我们提出了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目标、任务和方向。

当前和今后一段,我们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思路,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,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。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讲,这已经到了“刻不容缓”的地步。
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以GDP>10%以上的高速发展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,GDP总量已超德国、日本,居世界第二。但是,在高速发展中,我国经济的“不平衡、不协调、不可持续”的问题亦逐步显露,经济结构严重失衡,并愈演愈烈。到了如果我们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就不能保证经济继续快速平稳发展的程度。

举几个例子:

  • 我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,一直是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

 式来拉动。

以2006年为例:当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仅5.5%,但消耗了世

界40%左右的煤炭,50%多的水泥,60%左右的钢铁和70%左右的油气,却仅创造了占世界5.5%的GDP。这种“投入”和“产出”的反差是如此的巨大!而且,单位GDP的能耗,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。我们注重GDP的增长,但没有计算为此付出的成本和代价。片面地注重了GDP的增长,它是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。按2009年的资源消耗量,我国剩余可集中开采的石油资源仅剩7.08年,铁矿资源16年,天然气39年,煤炭108年。我们的后代还使用什么资源?!还有什么资源可供他们使用?!据联合国环境署数据,全球20个污染严重的城市,中国占了16个;据中国有关机构统计,全国126个工业区中现有110个超标。所以,我们这种“粗放式”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变,给我们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

  • 从我国经济的需求结构来分析。

一般均衡发展国家的投资和消费比例是3∶7或2∶8,即消费拉

动应该是主力,这样才能促使经济和生产不断良好循环发展。而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只有40%多,相差太大,且消费比重常年提升不起来。30多年来,我们一直是靠投资为主在拉动经济。而产品产出后,我国内需拉不动,只能靠国外市埸消费。我国2007年对外的外贸依存度达66.8%,其中出口依存度达36%,即国内1/3的产品要靠国外市埸消费,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。而当国外需求一旦大幅波动(如这次世界经济危机),又会对中国经济形成很大的反向冲击而不能自主。同时,我们拉动GDP主要动力的投资这匹马,从2000年以后便出现“投资边际效益递减”现象,也就是说,1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增加1万亿的GDP增量。以1981年、2000年、2009年数据为例,它们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别是1.39、1.03、0.86,也就是说,到2009年若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,只能拉动GDP8600万的增量了。200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.48万亿,只拉动GDP19.36万亿,其中3万多亿元对GDP的增长没有作用,等于丧失了GDP的9个百分点。数据表明,主要依靠“投资拉动”的经济增长模式,也难以为续下去了。

  • 再看产业结构。

我国的一产、二产、三产结构严重失衡,工业增加值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严重倒置。21世纪,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62%,而我国2009年服务业的增加值却只占GDP的43.4%,不仅比中等收入国家的53%,高等收入国家的72.5%低得多,而且比低收入国家的46.1%也要低2.7个百分点。而且到2010年,服务业占比又下滑到43%,比2009年又下降了0.4个百分点。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,又是人力资本型产业,它消耗资源少、效益高、吸纳劳动力强。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占70%—80%,而我国由于三产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0%多,故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3%左右,差出1倍以上。

  • 再看要素投入结构。

这里指的生产要素,主要是指物质资源、资本、劳动力、人力资本这四大资源的结构组成和配比。我们要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、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。毋容置疑,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。但是,从总体水平看,我们离科技发达国家水平还有20—30年的差距。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仅有30%多,而发达国家为60%—70%,比我们高20—30多个百分点;我国科技成果转换率更比发达国家低50—60个百分点。30多年来,我国提出“以市场换技术”的国策,但市场让出了,核心技术没有引进一项。这正如温家宝总理去年7月视察陕西科研机构时所讲:“要永远记着,高技术是买不来的,必须要靠我们自己”。

从以上需求结构、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看,我们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状态。这种失衡状态不能再继续了,而且也持续不下去了。我们必须尽快地从粗放式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式增长模式,必须尽快地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费、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、改善管理、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方式转变。

“十二五”规划,就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方向。

 

[subtitle=2]

二、“十二五”规划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

“十二五”的主题是经济转型,经济转型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,是一次机遇,也是一个瓶颈,一次洗礼,一次挑战。可以说,这是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第3次瓶颈。30年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中,第一次是80年代中期的政策面瓶颈,90年代中后期遇到的那次瓶颈是经营管理层面的瓶颈,而这一次是企业转型的瓶颈和挑战。

关于“十二五”规划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,这次大会的领导和学者们都提出了很多观点和政见,如新旧“36条”对民营企业的进入问题、融资难的问题、法律保障的问题,等等。以下,就我个人的观点提出几点补充,供企业家们参考。

 

  • 民营企业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,切不要盲目“追风”

这次“十二五”规划,提出了“区域发展”,提出了农业水利,还提出了“战略性新兴产业”计划,包括节能环保、信息技术、生物、高端制造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车、高铁等等,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和机遇。

这是有利发展的一方面,民营企业大有投资和拓展的余地。

但是,作为企业而言,还要注意遵循市场规律,考虑它的投入产出、机会成本和经济效益等问题。民营企业是自负盈亏、自担风险,更要注重市埸经济规律。

比如:铁路拟投资3.5万亿,推高GDP没有问题,但能否很好收回成本?上海到南京已有动车组,1小时的行程,又要再建高铁,要花几百个亿,是40分钟的行程,仅缩短20分钟,有无此必要?

比如:考虑到大中城市交通和污染的承受力,先后有上海、北京等城市提出了限购汽车;“两会”上环保部呼吁千万人级别的城市今后限购汽车,而汽车制造业“十二五”产量又要翻一番,从2000万辆翻到4000万辆,GDP是上去了,但市场在哪里?

比如:多晶硅是很好的新能源材料,若按市场需求稳步发展,多晶硅可说是新一代的支柱产业,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几十年,全世界都把新能源产业作为今后的一项朝阳产业。但我国2009—1010年18个省都同时作为“重点产业”一齐上马,结果两年的时间就产能过剩了,2010年产能达14万吨,而全球有效需求仅8万吨。不仅这些,象LED一发展就8000多家,象电动汽车、风能,全国各地都在搞,核心技术又不掌握,是否又要过剩?

等等。

所以,民营企业家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,切不要盲目“追风”!

 

[subtitle=1]
  • 要加速企业升级和转型,应对税收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压力

“十二五”规划提出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%”,“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%以上”(即5年增1倍)。

姑且不谈我对“五年工资倍增”计划能否实现抱有质疑态度,单说工资增加由谁来支付?当然是由企业支付。国家只管国企,而民营由自己支付买单,这无疑要加大了民营企业成本。

对普通劳动者而言,收入主要来自工资,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0年以后,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加速下滑。“十二五”的一个重点是关注民生,增加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是改善收入不公、缩小贫富差距、促进消费拉动的政策,利国利民,是要坚决拥护的。

但是,工人工资提高,无疑加大了企业的成本。目前涨工资的难度不在国企也不在大型企业,主要难点在于竞争性行业、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。这类企业的工资整体水平较低,需要大调;但又正是这800多万家民营企业和3300多万家个体私人企业,提供了80%以上的就业岗位。

另外,在实施“涨工资”硬性指标的同时,财政部又提出要“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”。估计,今年总税收要增加20%左右。

按经济理论,在“经济衰退期”,财政政策一般要进行减税和减少财政开支这两项政策的,以減轻企业和国民的负担,而我们这几年却是在不断增加着宏观税负。

民营企业在这次转型中,要面对“通胀”压力、面对“转型成本”压力,还要面对“提高工资”和“增税”的压力,无疑成了“夹心饼干”,处于多重压力下转型。

这里,除了呼吁政府给于转型企业更大的政策优惠支持外,主要还要靠民营企业自己的努力。

本人认为,下决心依靠创新、依靠科技进步、依靠管理变革和职工素质提高,最终达到“劳动生产率”的提高,是民营企业唯一的解决办法。只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于成本的提高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
这里,提出了四个要点:

  • 提高劳动者报酬是“国策”,大家拥戴;
  • 工资的提高,“倒逼”企业更新设备和管理,加速转型、升级;
  • 工人工资提高的幅度,要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相适应;
  • 提高劳动生产率,是使企业立于不败的唯一途径。
    • 积极关注第三产业的发展,促进、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

中国经济的“失衡”发展,有两大弊端,一个是浪费资源、污染环境,另一个是失业率高。第三产业的发展,能很好缓解这两个弊端,而我国的第三产业又是个薄弱环节,有很大的发展空间,大有可为。

我从来就质疑“城镇失业登记率”这个数据,它不透明,也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失业的真实情况。

如2010年“两会”公布的“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.3%···登记人数首次突破900万,达915万人”这一数据,连小学3年级只要学过四则运算的小学生都能把这个数据驳倒。因为按“总劳动力=失业人数/失业率”公式计算,得出“城镇总劳动力”仅是2.13亿人(“就业”加上“失业”人口的总劳动力人数)。它比国家公布的“我国城镇职工总数为4.1亿人”整整差了2亿职工,若再算上失业人数,那么“总劳动力”将相差一倍以上。可悲呀!

所以,我对“登记失业率”抱质疑态度,不信这个4.3%,而较信服中国社科院的9.6%的调查失业率,两者相差一倍多。

而在经济学上,失业率=7%即达“警戒线”,是宏观调控的一个危险信号。美国当前在经济危机的泥潭中上不来,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失业率大于9%。

三产消耗资源少、效益高,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,可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。前讲,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占70—80%,而我国仅占33%,差距太大,是大有空档、大有作为的行业。

当然,作为民营企业,我们不仅要注重大力发展为生活服务的传统服务业,更要注重为生产服务和为公共产品服务的新兴服务业,包括技术、咨询、金融、物流、中介服务、医疗、卫生、教育、养老等等。

同时,有一点我要強调注意:我们不要把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机械地界定、阻隔,它只是个产业界定的概念而已。实际上,三产渗透在二产,而二产也渗透于三产。如作为大量的、传统的“制造业”而言,从“产业链”和“微笑曲线”的观点讲,制造业传统性制造、加工、装配是产业附加值中最低的部份,而它“上游”的品牌设计、研发,“下游”的营销及服务延伸,都处于附加值的高端。而这产业链上、下游中的许多链节就是屬于第三产业的范畴。对于许多产能过剩的制造业企业的转型,要么可以转向新产业,要么可以发展和延伸制造业产业链上、下游与之渗透的第三产的相关行业。我赞同郎咸平先生的一句话:不要简单把中国定为制造大国,因它没有定价权。“谁最终掌握了产品设计、原料釆购、物流运输、订单处理、批发经营、终端零售这非制造的六大环节,谁就掌握了定价权。”

 

  • 面对淘汰落后产能,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大考验

我国“粗放式”增长,资源浪费、污染环境、效益低下是突出问题。为达转型目的,“十二五”提出:“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%”,“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%”,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%—10%”,而且都是“约束性”的指标,必须要完成。

首先澄清一个概念问题:上述的单位减排降耗指标,虽然能达到单位GDP减排降耗的目的,但总的耗能和总的排放还是会继续加大。比如,我国要求2005年至2020年15年内二氧化碳单位GDP排放下降40—45%,下降幅度很大,但是,若GDP以8%以上速度发展,则这15年内GDP翻两番,而二氧化碳的总排量不仅不会减少,反而要增加1倍以上。为什么?因为单位减排的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。所以,我们要意识到,“十二五”期间我国将成为全球耗能和排汚量最大的国家。而且今后若干年,当全球都在提倡低碳、減排时,我国的碳排放仍在成倍増加,将在全球承受巨大压力。

面对“十二五”规划,当前我国效益低、污染大、资源耗损严重的又首推民营企业。在节能减排、淘汰落后产能、兼并重组的“转型浪潮”中,民营企业会首当其冲。

这一点,希望民营企业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。

虽然主管部门不承认“国进民退”的观点和议论,但在这次“金融危机”的大困难环境下,“天量”的信贷给国企和大中企业90%以上,给中小企业仅只8.5%,连10%的信贷都得不到;在历次电力、化肥、钢铁、煤炭等行业的整顿和淘汰中,又都是“一刀切”地首先把中小企业淘汰出局。这次的经济转型,是一次全局性的转型,民营企业将面临着更大的考验和冲击。

在面对淘汰落后产能、兼併重组、转型更新的大潮中,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生产要素的整合问题,即我的“转型成本”,资本、设备、技术、人才、资源、管理等软、硬“要素”从哪里来?谁给我?我以为,企业处于这一发展阶段,採用“股权投资”的方式,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择优选择。企业此时需要的是引进战略投资者,要关注的是股份制的改造、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、管理及人才与合作者的引进。世界各工业国,在进行兼併重组和转型时都大量採用这一策略,引进战略投资者与合作者。我国的民营企业家也要拋弃旧观念,提高决策素质,要把传统的“零和博弈”理念和思路提升到“正和博弈”的理念高度,优势互补,共同把“蛋糕”做大,以获取最大效益。

民营企业在这次转型中,要顺势而行,择优而进;要运用中小企业“船小调头快”的优势,运用市场“成本领先”和“差异化”的规则和理念,迎风而上,在改革的大潮中磨练自己,再塑企业之光。

当前的民营企业,已不是30年前的民企,它们已经完成了“原始资本积累”阶段,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,具备了更強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。面对这次的经济转型,我国的民营企业肯定会有突出表现。

 

“十二五”给我们绘制了宏伟蓝图,努力向前吧,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!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陆德

陆德

41篇文章 10年前更新

1942年6月生于延安,陆定一同志的长子。就读于哈军工和清华大学,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子技术专业。1967年至1973年,受“四人帮”迫害,被关押6年。曾任国家开发银行信息中心主任(局长)、金融机关党委委员。2002年6月,被国务院授予“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”。2006年2月,被授予“亚洲院士”。

文章